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建筑师看点 -> 建筑人生

同济大学教授伍江:静止的建筑 流淌的文明(一)

2012-11-14 11:08:41 作者: 来源:中工网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
提要: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一种建筑行为,变成了一种艺术行为,而且2000多年来不仅深刻影响了希腊人、罗马人、欧洲人、美国人,还影响了中国人,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

  来源:中工网

  建筑所追求的审美艺术

  中国园林,它跟建造技术的进步没有什么关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种空间艺术。

  人类的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发明钢结构之前用石头造建筑几乎到了极限。接下来怎么办?通过视觉艺术效果来让建筑“感觉”更高。这时就产生了哥特式建筑。代表性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立面只有60多米高,但是让人感觉高耸入云。它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而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让你感觉到它的高大。比如说柱子做得很细,把一根柱子做成好像是几十根柱子绑在一起,叫做束柱,因为柱子看上去很细而显得房子很高。再如所有的窗也都做成尖的,还在建筑中心部位加了个近百米高的尖塔,让人感觉更加高。还有大量彩色玻璃的应用,更增加了精神震撼力。作为当时人们所能够寄予最大精神寄托的建筑对象,教堂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不再追求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转向追求平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被用来抵制哥特式风格的“非人性”。如圣彼得大教堂虽然造到了100多米高,但却毫无哥特教堂中的那种神秘和阴暗,有的只是光鲜和奢华。人性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得到了解放。

  再往下是巴洛克建筑。建筑的高大已不是进步的象征,艺术形式的新、奇、特再次成为建筑精神感染力的来源。巴洛克以强烈的体型凸凹和扭曲、光影的对比和变化在欧洲风靡一时。

  到了18、19世纪,古罗马也好,希腊也好,巴洛克也好,文艺复兴也好,全都浮上台面。那时候建筑师造房子,看你有多少本事,就取决于你到底懂多少历史上的风格,你懂得越多越有本事,你能够把更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房子上你就是最高的设计高手。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是巴黎歌剧院,建成距今130年了。它把历史上所有能想得出的手段全部放进去,建筑史上称之为“折中主义”。

  再看中国。中国社会发展比西方要平稳得多。每隔两三百年换个朝代,然后又重来。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基本上很少有变化。西方人在各个时期追求的东西,中国人在同一种建筑里面已经实现了。第一,里面能住人,能用;第二,这个建筑要有很合理的结构支撑它,要结实;最后,这个建筑要得体,要庄严,要符合中国哲学的审美标准,能体现建筑主人的尊严。

  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构建之一——斗拱,有人说它是建筑屋檐出挑的结构支撑,有人讲它是中国建筑特有的装饰构件。这个小小的奇特的木头构建,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技术、艺术、工艺等各种意义,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当然,如果把斗拱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形象,并将其放大几百倍做成一个建筑的造型,就有点太夸张太简单了。

  再比如中国建筑里面最伟大的部分——中国园林,它跟建造技术的进步没有什么关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种空间艺术。所以外国人看中国的园林很容易被感动,因为中国的建筑艺术不是通过建筑实体,不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空间的意向、感受和境界来达到的。你要体会到园林艺术的真谛,你得在里面走,所谓步移景异、触景生情。

  当然中国很大,中国建筑不能用一种模式来概括。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福建的土楼,都是各具特色的建筑。但是不管东西南北,不管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建筑跟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除了皇宫、庙宇之外,中国建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