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建筑师看点 -> 建筑人生

技术是建筑设计的双刃剑吗

2012-08-29 11:38:40 作者: 来源:中华建筑报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

  技术的发展如同狩猎一般,捕获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知识和职业,甚至肉体。当技术变为一种常态、生活方式和观念,每一个人都将不再是自己的岛屿,他将依赖于他人而生或死。对待技术,从批判到分享,人们仅花费了数年时间,新的文化规范、知识谱系和转瞬即逝的艺术偶发都在慢慢塑造和寻找,而技术远未展现出其应有的面貌。

  陆春晓:革新并传承的创新技术体系

  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数字化设计与建构实验室协调人

  技术创新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培养有意义的创新体制十分必要。

  中国的建筑创新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本土现代建筑创新大部分依托于互联网的技术扩散收获成果,如果比喻欧洲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一棵树,那么,中国只是在采摘果实,而没有看到树枝和树干组成的创新体系和文化传统。这就是为何中国建筑师会认为数字建筑是一个新方向和冲击,而在弗兰克·盖里这类建筑师看来,数字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发展阶段。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发展百年,以灵感为依托直接产生创意的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技术的高度发展,今天的创新必然是科学性和逻辑性结合的思维过程。技术创新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有矛盾和冲突,培养有意义的创新体制十分必要。以TRIZ(创新方法)系统为例,苏联科学家研究本国的创新体系,以寻找专利产生的机制方法,总结出一套科技的创新体系,后来被广泛研究并验证为是非常有效的。新技术并不是完全实用主义的,其有时是一种储备。在上世纪中叶的阿波罗登月期间,相变材料和燃料电池已经被美国科学家研发出来,但彼时的应用方向仅限于军工,而今天已经可以实际应用在建筑中。

  创新性的强弱与不同地域的民族性有关。英国人自古是海上游牧民族,土地和人口缺乏,必须依赖非人力的科技和文化,利用新技术谋求发展,所以创新精神很强。而中国一直是稳定的农耕文化,更注重在定居中保守故土。人一定会存有对历史的记忆,强调文脉主义是必然的,因为住在太空舱里,虽然温度和湿度很适宜,但人是不会开心的。很多建筑师都更主张通过建造**映场所精神,地域主义和批判性地域主义都在强调地方文化的表达,但社会性不能凌驾于自然性之上,自然要素必须首先得到满足,社会性才有意义。个人认为,文化更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继承,如果不能两者兼得,我会选择创新,因为它是面向未来的。有一些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实现文化复兴,但我认为建筑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建筑师不应有特别多的包袱,似乎不回顾历史就是不负责任的,我认为新的作品自然就是历史文脉中的,不一定需要寻找以前的脉络与现实结合。

  段进宇:技术催生规划与设计的离散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规划院副总规划师

  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加强了规划设计的实践性,而进一步削弱了其学术性,规划设计越来越趋向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学科。

  即使是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对规划设计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比较有限。现代建筑依赖于新兴结构和材料并不足奇,但与传统建筑相比并没有多少本质区别。技术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在规划设计的组织方式上。以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是有浓厚精英主义色彩的,但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公共权力的组织运作必然走向网络化、多元化,规划设计必然与此趋势同步。

  随着技术进步,教育体系也会发生变化。一直以来,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在教育层面和实践上都有同源性,形成一种带有行业门槛特性的行业组织。但在信息和技术高度普及的时代,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才可能来自很多其他领域,规划设计的教育体系会更快地显示出其非学科化的特征,而更快地成为多学科的综合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加强了规划设计的实践性,而进一步削弱了其学术性,规划设计越来越趋向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学科。关于规划设计是一个学科还是职业的争论由来已久。规划设计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规划设计是事件性的,学术化的程度一直不高,学术界实际上也没有广泛认同规划设计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

  建筑设计师的职业性在两个方向上会有更好发展,第一是艺术型设计人才,因为艺术创造力是技术取代不了的部分,也是设计行业必需的内容,艺术才能的价值会在这种背景中被凸显。建筑设计师的艺术感越差,就越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第二是技术商务型设计人才,因为供需界面和知识界面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设计人才的培养逐渐会转向善于沟通和协调意见的趋向。

  李兴钢:技术应具建筑进化适应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新技术必须满足和适应社会化生产,才会有切实价值和推广性。

  随着人类的发展,一方面,人们一直在探索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又会产生人可能受控于技术的担忧。我想,对技术使用的方式和研究角度会影响到人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新技术必须满足和适应社会化生产,才会有切实价值和推广性。具体探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可以轻型建筑为例,由于地震等不可抗性自然灾害的世界范围内的频繁发生,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会面对很多人道主义问题,逐渐意识到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局限性,而在技术引导下逐渐落实基于人道关怀的轻型建筑或简易建筑。但这些新建筑的市场化必然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例如膜结构建筑或纸材料建筑的研究。

  轻型建筑比较容易走向技术化方向。由于对轻型建筑的评价标准,审美体系与混凝土建筑为代表的重型建筑不同,在此语境中探讨新型技术需要依赖公众对这类技术的普遍认知。新型技术影响下的建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安全、空间的理解和人造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一直以来,人们所以为的建筑必然是稳定的、硬性的,才是安全的,但轻型建筑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应和的,是会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大幅度物理形变顺应和消解自然力(如风力、地震力等)的建筑,这就改变了人们惯有的观念,这也是建筑师旨在传达的更具复合意义的安全性。人们传统思维中人定胜天的价值观也被建筑所反映的人与自然非抵抗的和谐性所替代。同时,正是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新型安全建筑的机会和视野,其思考价值预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新技术引导的材料和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建造、光照和形变方式的改变,展现了人对空间的体验性的新方向。建筑师应与工程师合作探讨和研究,在安全数据作为保证前提下,以实验精神投注于技术和材料研发,而目前的这类研究依然受限于业主、资金和项目的具体诉求与条件。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