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建筑师看点 -> 建筑杂谈

神的建筑对比人的建筑(一)

2012-12-04 09:38:18 作者: 来源:和讯网 我要评论1

第一幕墙网
提要:建筑由于其不可移动又不易腐朽性,成为历史留下的人类辉煌业绩的见证。他们自命“天子”,拥有全国的一切,可以动用全国的财产,随心所欲地建造最宏伟的宫殿,最浩大的园林,还有能见证他们“不朽”的最壮观的陵寝。

\
“人”的建筑

\
“神”的建筑

  建筑由于其不可移动又不易腐朽性,成为历史留下的人类辉煌业绩的见证。当你站在宏伟的金字塔下,仰望它高高的塔顶,走近巍巍的帕台农神庙,观赏她那巨石构筑的梁柱,或是登上北京的景山,纵览故宫的金碧辉煌,无不惊叹古人的惊人意志和高超智慧。

  笔者经常涉猎中外建筑,尤其是古建筑,渐渐地发现:这些古代建筑的功能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神”而建造的,即神殿、教堂、寺庙等宗教性建筑;一类则是为“人”,准确地说是为人的最高统治者而建造的,如宫殿、园林、陵寝等世俗性建筑。

  神的建筑:信仰的敬畏

  神的建筑,如上文提及的帕台农神庙,其东西两面各17根、南北各8根巨大的多利亚立柱,底座直径2米,高19米,全是巨石构建,在近2500年前的古代,全凭人工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她看上去如此宏伟、庄重而匀称,是运用了几何学“视觉矫正”原理的结果。而其周围檐壁160米长的爱奥尼亚风格的装饰带,500人物的雕刻面貌各异,栩栩如生。周围墙壁上92块方形间板浮雕,表现的是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殊死搏斗。殿内前厅耸立着一尊12米高的雅典娜女神雕像,系黄金与象牙镶嵌而成,工艺非凡。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及其完美性,使这座建筑成为欧洲石构建筑的典范。

  欧洲人的创新意识是相当活跃的,他们并不把某一种成功的典范性风格作为永恒不变的美学法则,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换代。古罗马时期,虽然人们也强调学希腊,但绝不是表面的继承,而是进行了重要的改造。同样是帕台农神庙,如现在仍完好地耸立在罗马的那座,就与希腊的大异其趣:她不再是平顶、立柱、长方形,而是圆形、天窗式穹顶。罗曼时期(10-12世纪)则采用了券拱技术和尖顶风格,它的代表作就是已成为世界遗产的比萨大教堂以及德国西南的施帕耶大教堂。中世纪末期的哥特时期(12-14世纪)更产生了一系列教堂建筑的杰作,它们以高度的肋拱技术和峭拔的尖顶风格着称,如以建造时间之长创下纪录(断续600年)的两座教堂即德国科隆大教堂和布拉格圣维塔大教堂,以及法国巴黎圣母院(用了182年)、英国西敏寺(用了272年)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断续共511年)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摒弃了哥特建筑那象征宗教统治的高耸峭拔的特征和拉丁长方形造型原则,形成了以正方形为平面造型的格局,并以谐调、对称、庄重为审美法则,留下了诸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等不朽杰作。但文艺复兴的建筑规范被17、18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者尊为永恒不变的美学定律,于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南欧和中欧地区兴起了一股反叛性很强的巴洛克美学思潮与之相抗衡,产生了一批不同凡响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前者的最有名代表作当推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椭圆形广场,其他如奥地利多瑙河畔的迈尔克修道院、维也纳的卡尔大教堂、布拉格的圣尼古拉斯大教堂等都是巴洛克的重要遗产。

  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因时间较短,在教堂建筑方面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然而现代主义运动兴起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思潮翻滚、流派迭出,但西方人对于神的建筑的虔诚仍留有遗风。最典型的例子恰恰出现在最早也最前卫的建筑师那里,即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