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资讯 -> 百家争鸣

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一)

2011-11-10 12:13:14 作者: 来源:中国建设报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建筑师说,要有扇窗,在电脑软件中噼里啪啦输入几个数字,于是便有了窗——这便是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里的应用。

事实上,数字化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影响远非如此,尤其是伴随技术的深化,更带来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在业界卷起巨浪的同时,也引发许多新思考。在参数化设计、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鄄eling建筑信息模型)等概念越来越多地为建筑师们所关注的今天,数字化到底能做些什么、争议何在、前景如何,仍待探讨。

有关中国制造的三个故事

某国际知名建筑专业杂志近期的封面讲述了中国工厂生产高科技建筑构件的故事。作为数字化设计典型案例的广州歌剧院,其某厅的人造石构件所经历的三维建模、实物模具、工厂加工等工艺,颠覆了传统建筑施工过程,完美地实现了建筑构想。但整个加工过程,却是由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工厂教授给中国建筑师。

与此同时,在美国加州有一个由许多钢球排列组成的漂亮雕塑,如果在美国工厂生产,仅是数十种不同大小的钢球模具开模费用便十分昂贵,那么,这些钢球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在中国汕头的一个简陋“作坊”里手工制作而成,速度快且价格低廉。

另一则故事是,在深圳机场项目中落选的某方案,被认为涉及的硬性混凝土技术无法在中国实现,但事实上,在建筑试验场迪拜,正有一座同类建筑夺人眼球,而其异形模板正是由北京的一家模具厂制作完成。

结论:实力强大的制造业正向建筑设计渗透。

事实上,目前数字化技术所应用于的那些先锋、新锐建筑,总是有赖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建筑师的创新性构想才有了建造落地的可能。正因如此,业界对数字化的关注也开始由单纯设计层面深入到如何用数字设备进行实施、构件加工及实际建造的层面,于是,与制造业的跨界联合也变得更为密切与频繁。

“数字化的背后其实是产业的整合”,宋刚表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被国外设计师所大量应用的资源却被我们忽视,尤其是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大规模数字化生产的空间更为广阔。”为此,其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已经致力于相关教学与实践,并进行了大量工厂调研,与东莞某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也提上日程,“这也将为制造业产业转型提供契机。”

“我国制造业水平远远高于建筑业水平,数字化制造资源早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能有效与建筑业相结合,将大大提高我国建筑业发展水平,意义深远。”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人居建设发展处副处长岑岩表示。

数字化异想

“小时候老师布置写作文,要求不能超过800字,否则要扣分,于是每次都边写边算。后来的作业变成了1000字、3000字、5000字甚至更多,但这时数字数反而变得容易起来,一秒钟即可完成,这得益于电脑里的‘字数统计’工具。”凯达环球有限公司参数化设计主管、香港参数化设计学会联合创始人左颂文表示,一个建筑有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个节点,如果没有数字化工具,根本无从计算,而对单元的复制、组合、变形也将因为数字化变得更加便捷,“你可以在30秒内画出100级台阶,即使它们出现问题也可以瞬间修改,不像以前改图改到疲累不堪。”

在带来高效率革命的同时,数字化也使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Marc Aurel Schnabel介绍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通过设定开窗比例、边界尺寸,电脑可以自动生成开窗设计;瑞士的一个建筑,喷出的水汽可以形成一朵云;将一段音乐在五线谱显示的点线变化设定为参数,可以形成某种空间模式……

这种参数化设计通过引入参数和规则来形成形体,带来了更多的设计可能,并且提供了最为理想的设计状态——充分预知各种现实情况,提

相关资讯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