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墙网
北京密云:“玻璃幕墙”下的财政资金监..
发布时间:2015-09-12 08:49:41
浏览:1030次

 地处北京远郊的密云县,财政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市县中的前列。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得知:这里的财政人为做精、做细财政管理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出财政资金监管的“玻璃幕墙”。

  他们从信息化入手,研发出以“七大管理模块”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平台,成为较早一批财政监管“互联网+”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更令人叹服的是,财政管理平台中,除了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模块外,其余六项成果均获国家专利。

  揭开“玻璃幕墙”的面纱

  一套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让全县的财政收支情况尽收眼底,不仅容易找到财政发力增效点,而且随时可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30年前算盘不离手的老财政张亚东如今已然成了“电脑控”。除了开会、调研,他基本上都在电脑前,“有了这套系统,不仅全县的财政收入情况可以实时知晓,一目了然,而且每一笔支出的流向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可以随时为县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作为密云县财政局长的张亚东,也是这套系统的总设计师,他给记者分析说,现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形势要求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增效,但发力增效一定要有的放矢,不然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我一直认为财政收支情况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能反映出当前经济结构、运行态势。”他颇为自豪地说,“我们研发的这套财政资金监管系统运行五年来,对了解经济运行状况非常有帮助,"阴天下雨"随时都能掌握,很容易找到财政发力增效点。”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正在引领新一轮时代变革,也不断催生着财政监管模式的变革。我们的这套财政资金监管,实际上就是运用"制度+技术"构建一堵从财政收入到支出的全过程透明的"玻璃幕墙"。”据张亚东介绍,这套系统就是以金财专网为基础,通过七大管理模块形成一个闭环式财政监管体系:财政收入管理系统将全县5万多家税源户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并实时动态分级监管;财政预算管理系统将基础数据库、政策标准库、动态项目库“三库合一”,使预算情况一目了然;指标内部操作管理系统对14项财政性资金全部实行指标化管理,从源头上规避资金使用风险;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系统将收入、支出功能合二为一,实时监控拨付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确保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的顺畅衔接;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国库集中支付预警机制;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将非税收入收缴管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统一整合,实现了对预算单位非税收入收缴、资金往来票据使用和实有资金的实时动态监控。

  密云县以“七大管理模块”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平台,可以称得上地方财政资金监管系统性升级的范本。如今,这一整套监管体系正从县级向镇街、村级延伸,不仅得到协作单位和预算单位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也得到上级单位的充分支持与肯定。

改革先革自己的命

 

  过去科长拿张支票就把钱领出来了,现在至少要经5到7个岗,才能把钱拨出去,由业务科室专管员下指标,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审核,然后再由国库科经办人员、科长审核,这就至少5道关了,任谁也玩不了猫腻了。

  现年56岁的张亚东,从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预算科长开始,先后经历了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等当代财政改革重大事件。当一项项改革逐步把财政体系推向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大数据理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财政资金监管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也是财政体系向高效、透明发展的大势所趋。

  “财政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第一步是科学确定改革步骤。”在张亚东看来,预算是“大脑”,国库是“心脏”,其他业务科室就像胳膊腿儿,这种机制决定了改革的顺序。

  他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调研、研讨,一个新型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总体设计基本成型,就是要按照“财政收入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指标内部操作管理、零余额基本账户监管、预算执行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顺序研发。

  这样一来,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就全部处于透明监管之下,也意味着以往固有的部门利益将要被打破,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

  “改革首先就是要革我们自己的命。”密云县财政局副局长吴成刚举例说,过去科长拿张支票就把钱领出来了,现在至少要经5到7个岗,才能把钱拨出去,由业务科室专管员下指标,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审核,然后再由国库科经办人员、科长审核,这就至少5道关了,任谁也玩不了猫腻了。

  这个针对财政系统内部研发的指标操作管理系统,确实起到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当时有些同志不是很理解,我在内部会议上说,不是对各个科室不信任,而是我们的管理机制就需要这样,监督不代表不信任。”张亚东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这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对工作隐患确实起到严格监督和未雨绸缪的作用。

  据密云县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榕华介绍,在这套系统运行之前,专项资金不走指标化管理,审核流程也缺少相应的中间环节,难免出现“人情专项资金”“领导打招呼专项资金”。而指标内部操作管理系统把14项专项资金全部实行指标化管理,要拨款必须先有指标,这相当于一道“防火墙”,从源头上规避了资金使用风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走向纵深的关键,是规范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尽管经过多次清理,每个县属预算单位还是保留了一个零余额账户和一个基本账户。财政对零余额账户能随时监控,但监控不到基本账户,预算单位只要将零余额账户资金转移到基本账户,同样可以逃避财政监管。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10月,密云启动了预算单位单一零余额基本账户管理改革工作,将零余额专用账户与基本账户合并,统一为既能收又能支、财政还能监管的零余额基本账户,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预算单位只有一个单一零余额基本账户的规范管理。

  “一开始,很多预算单位并不愿意推行这项改革,他们觉得在资金使用上不方便了,有的甚至还打电话来质问我们管那么严干什么?”张亚东说,“我们把其中的利害关系、预期效果向领导汇报透彻,县委县

  政府印发了《密云县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我们同步制定了《密云县财政局预算单位实有资金拨付内部流程》等配套办法,研发了预算单位实有资金管理系统作为信息技术支撑,改革才得以继续推行。”

  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预算单位不仅感觉用钱更加及时便利了,而且都点赞“财政替我们把了一道关”;财政监管也“有迹可循”了,小到预算单位买支笔,大到项目支出,都一目了然;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更加规范高效了。

  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密云县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减少结余方面确实成效显著,支出进度一直排在北京市前列。

财政改革践行“木桶原理”

 

  由七大模块形成的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闭环式管理体系,涵盖了从收入、预算到支出、监管的整个操作流程,实现了“事事有人管,管理靠闭环,闭环保安全”。

  作为密云县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张亚东意识到,以往的财政改革虽然屡有突破,但各部门管理水平、管理模式的参差不齐,使整体推动很难实现协同效应,这就像人们常说的“木桶原理”,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现在来看,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提升,不仅要把短板补齐,还要在板与板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张亚东告诉记者,“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把单项改革连在一起,是财政资金监管获得整体性效应的关键。”

  基于这一理念,由七大模块形成的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闭环式管理体系,涵盖了从收入、预算到支出、监管的整个操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上一篇玻璃幕墙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下一篇建筑玻璃幕墙与建筑节能的现状..